【專訪】攝影與生活密不可分建博物館弘攝影文化 蘇彰德:人去到不同階段有不同追求

社會

發布時間: 2021/06/17 06:00

分享:

分享:

蘇彰德是攝影發燒友,更為Leica相機收藏家。(程志遠攝)

攝影這門玩意有著非一般的魔力,除了是一門藝術,亦賦於愛好者不同的意義。亞洲知名Leica相機收藏家蘇彰德深受攝影文化影響,更坦言自己的生活已與攝影不可分割。曾為律師、馬會慈善事務執行總監及港大副校長的他,更於早年斥資近億元成立「F11攝影博物館」,近年亦成立「f22攝影空間」,以推廣本地攝影文化。他表示,人去到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追求,現時營運私人博物館令自己更清楚自己的興趣,更有著滿足感。

即看訪問內容、Leica相機珍藏及「f22攝影空間」:

點擊圖片放大
+10
+9

三位一體:照片、相機及攝影書籍

近年蘇彰德多以古諮會主席的身份展視在傳媒鎂光燈下,其實他另一個身份就是一名攝影發燒友,更為一名Leica相機收藏家。對他而言,攝影已貫穿他的生活,並有著三重意義。

攝影對我而言可分為照片、相機及攝影書籍。

早在中學接觸攝影後,蘇彰德便已經沉迷於此,更認為是藝術的一種。他亦表示,自己接觸到不同攝影大師的作品,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等,故初時較喜歡寫實或新聞性照片,而現時則較喜歡抽象藝術的攝影等。

攝影是一個可以很直接對自己說話的一種藝術,亦是有很多攝影可以令人產生很多思考,以及令很多人問很多問題

其中,蘇彰德非常著重攝影書籍,認為看攝影書猶同行博物館一樣,過程中從選紙到排版,均可了解到攝影師及編輯的心血及一絲不苟。他更指,除了文化價值以外,由於每本攝影書籍出版數量很少,因此要找到一本高質素而富有價值的攝影書,動輒可去到50萬或以上,因此有其商業價值。

「F11攝影博物館」及「f22攝影空間」:意義非凡

蘇彰德於2012年以9,000萬巨額購入跑馬地毓秀街11號,並將這座充滿Art Deco風格的三層洋房、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進行活化,變成一座私人攝影博物館「F11攝影博物館」,在2014年開放,從而推動及孕育本地攝影藝術,同時為本地攝影師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去年,他在半島酒店開辦「f22攝影空間」,以販售古董Leica相機為主的店舖,而訪問正正在這一間富有非賣品的相機擺設、裝潢細節如同一間博物館無異的地方進行。

7年後,回想整個過程,蘇彰德坦言學到很多,亦表示交了很多「學費」,更認為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提到自己起初其實不懂如何做一個博物館,

當時只當是一份「兼職」,當時主要負責馬會及港大的工作。

然而,他在創立博物館的過程中,一邊做一邊學,過程中發現世界可以很大,更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不同的攝影師及負責策劃展覽的專業人士,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館。

他表示,現時對攝影藝術到創辦博物館的氛圍、情況以至世界較為掌握,故感謝曾經協助及給予他意見的人。他亦提到,團隊在世界不同地方發掘了很多攝影師,但他們的作品從未到港展出,故未來計劃將這些攝影師的作品引入香港,讓更多香港人認識。

興趣大於一切 滿足感無可比擬

除了Leica相機收藏家身份外,讀法律出身的蘇彰德為人所共知的是他曾任職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及後於香港賽馬會出任慈善事務執行總監及首席法律顧問;他亦曾回到母校香港大學擔任副校長,專責大學拓展工作。他亦有不同的公職及熱衷於社區服務,除出任古諮會主席外,亦有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拓展委員會等委員會主席。

在外人眼中,或許蘇彰德的出身及背景不凡,更甘願一擲千金在港推廣藝術而放棄自己的事業,惟在他的眼中卻非如此。

人去到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追求。

他表示,自己做了9年律師,再入馬會做了15年,到離開馬會並回港大幫手,直至現時營運f22攝影空間,他不認為這是轉工的概念,而是更為清楚自己的興趣以及自己更關心的事。

我覺得每日的時候我可以做到自己喜歡的事,我緊張我關心的事,反而覺得滿足感較大。

蘇彰德:香港非「文化沙漠」 認缺場地舉行攝影展

本地攝影文化一向成風,加上近年興起「文青風」,外加上智能手機的出現,很多香港人愛好攝影,更投身於攝影行業,惟有人卻批評香港為文化沙漠。蘇彰德絕不認同「文化沙漠」論,更指本地攝影師有很多創作,但承認最大的困難是缺乏場地讓攝影師舉行攝影展,對於一個國際大都會而言及對比其他城市下,香港的攝影展可算是寥寥無幾。

蘇彰德提到,香港攝影文化非常暢旺,以他所認知,單在購買器材方面香港市民非常積極,其中以購買徠卡相機及鏡頭為例,香港本地已有很多收藏家及用家;另外本地亦不乏攝影師。此外,他指出,香港人很喜歡攝影,近年多了使用手機進行拍攝,因較為方便及可以即時上載至社交平台進行分享。

他續指,他認識很多攝影師的朋友,大部分有很多創作,更會把握機會透過攝影來表達對社會的關心及某些社會議題,相片的質素亦非常高。惟他認為,這些質素很高的作品卻受限於「土地問題」,因沒有機會有展覽將這些相片介紹予本地人,

我認為在香港,永遠有一個難度,就是不知道可以在那裡看到這些作品,或攝影師可以在那裡找到場館展示或更甚找到人支持、找到贊助商幫助他們開個人展。

他提到,宏觀看全球國際大都會城市,如倫敦、巴黎、東京、羅馬、阿姆斯特丹等,在他以往的經驗而言,在這些地方可以看到有很多攝影展,惟同為國際城市的香港卻一年內僅有數個,即時相形見絀。

他希望,未來在香港可以有更多場館可借出及用作為攝影展,令市民可以欣賞到不同種類的作品。他亦提到,自己創辦F11攝影博物館及f22攝影空間亦是有著這個意義。

蘇彰德鍾情於Leica相機,而他首部Leica相機正由妻子所贈。(程志遠攝)

相關報道:

彌敦道190號歷史建築或拆卸重建 蘇彰德倡放寬地積比或換地盼業主保留大廈。詳情即看:【下一頁】

再多3個港島逾百年配水庫擬列歷史評級 蘇彰德料古諮會6月討論。詳情即看:【下一頁】

TOPick「親子最營食譜大賽」, 立即參加贏LC鑄鐵煲及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等大獎,立即參加:https://bit.ly/34A3AsA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曾卓鋒